读书让教师更富内涵,读书让教师更具魅力,读书使我们少走弯路,使我们更透彻地领悟教育真谛,从而更加成熟。岁末寒冬,实小教师读书热情不减。三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齐聚一堂,激情分享,共沐书香。
四位新生代教师首先代表各自年级分享了读书心得。
周兰燕:
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,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,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:“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,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、想法,与他们心心相印,从而产生‘啊,真不简单’、‘原来如此’、‘真有趣呀’等共鸣共感。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‘理解方式’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。”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,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,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,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。
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,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?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,了解孩子的需要,接纳孩子的不同,理解孩子的语言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,孩子们也不例外。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,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,走到学生中去,蹲下身来,与孩子的双眸对视,学会倾听,学会理解。
王敏:
细细品读《王开东与深度语文》一书,被王老师的格局,丰富的文学涵养,以及他思维碰撞的课堂所震撼。何谓深度语文?“深度”表现在课堂理解之深,文本剖析之透,课堂把握之精到。是具有“文化深度”和“认识高度”问题驱动下学生的情感、思维的有效激活,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。
读这本书收获颇多:首先,多读书。王老师引用一本书中的语言,引用一首诗歌,引用一句名言名句,可以用信手拈来,旁征博引来形容。他“多读,多思,勤写,深思慎取,厚积薄发”值得我们学习。其次,老师的重新定位。作为一名老师,我们到底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?王开东老师的见解,——老师是个大猴子,让人眼前一亮,豁然开朗,让我积极努力向这个方向努力。读着他的文字,总让人心中激动,充满希望,并勇于前行!还有他深邃而有厚度的教育观,经典有趣的课堂,都值得细细品味。
张晓宇:
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、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-阿尔佛雷德·阿德勒关于儿童教育的心理学著作《儿童的人格教育》中,围绕“人格的统一性”、“自卑感”、“优越感”和“社会情感”这几个关键词,对多种真实案例,多种儿童常见问题追根溯源,分析出儿童言行背后的心理动机。
书中提到自卑感和争取优势同时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,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强大的杀伤力。我们之所以争取优势是因为感到自卑,而功成名就的优越感可以让我们克服自卑。当二者在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平衡,心理就相对健康。
因此,对教育者而言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,透过表面的问题和现象看到本质中的心理根源;要确保在学校的儿童没人会失去勇气,用温和而坚定的教育方式,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、充满勇气和快乐。
唐茂佳:
《静悄悄的革命》一书,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所著。该书以“改变教学”为主题,以 学生的学习为核心,期待学校的教学方式、教 研行为、课程建设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。这种变革区别于教育行政大力推行的改革, 而是引导教师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出发点,使学校由下及上、由内而外、自然而然地发生变革。
书的名字叫“静悄悄的革命——课堂改革,学校就会改变”,我就在思考,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堂呢?
关键词一:“润泽”的课堂
在润泽的教室里,大家安心的、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依赖关系,在这种关系中,即使耸耸肩膀,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,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,得到承认。“润泽”这个词和古诗中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润泽的教室的形成必然来源于对学生心灵的润泽,给予学生以信任、尊重、理解。
关键词二:“倾听”的课堂
莫为浮云遮望眼,风物长宜放眼量。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“发言热闹的教室”,而是“用心地相互 倾听的教室”。教师应该从单方面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跳出来,要从内里观察 学生有没有认真倾听,有没有深入的思考,学生的发言是否激起 了大家思维的涟漪。
接着,全体老师就两个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。一个问题是三年级提出的“起步作文怎么教”,一个是四年级提出的“中段习作教学中的困惑”。两个年级的议题都不约而同指向习作,老师们各抒已见,年轻教师提出心中的困惑,年长教师分享教学多年的经验。此次读书分享会让大家获益良多。
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师建议:每天不间断地读书,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。潺潺小溪,每日不断,注入思想的大河。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,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。只有读书,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,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;只有读书,我们才能生成新的信息,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。
【编辑:管理员】